ROBOZ鑷子憑借“高精密、高穩定性、多型號適配”特性,成為脊髓損傷動物模型(如大鼠、小鼠)構建中的核心工具。其在模型構建的“脊髓暴露-損傷誘導-組織修復”全流程中,需結合不同操作場景選擇適配型號,通過規范操作保障脊髓組織損傷精度與動物術后恢復,為神經損傷機制研究與治療藥物篩選提供可靠模型基礎。
一、適配型號選擇:匹配操作場景需求
組織分離與暴露:尖頭細鑷:選用頂端直徑<0.5mm的尖頭細鑷,用于分離背部皮膚、皮下筋膜及肌肉組織。其頂端鋒利且韌性強,可精準夾取筋膜邊緣逐層分離,避免因鑷子頂端過粗導致肌肉撕裂(尤其小鼠背部肌肉薄,易因操作不當造成額外損傷),同時減少對脊髓周圍血管的觸碰,降低出血風險。
椎板去除與脊髓保護:平頭鑷:去除椎板(如T9-T11節段)時,選用平頭鑷(頂端寬度1-2mm),配合咬骨鉗使用——平頭鑷可平穩夾持椎板邊緣,輔助咬骨鉗精準去除骨組織,避免尖頭鑷誤刺脊髓;同時,平頭鑷可輕輕撥開脊髓表面的軟脊膜,暴露損傷靶點,且不會因頂端尖銳損傷脊髓實質。
損傷誘導與修復:顯微鑷:進行脊髓挫傷、橫斷等損傷操作時,選用顯微級鑷子(頂端平整度誤差≤0.01mm),其夾持力可控(可通過調節彈簧力度適配不同組織),能精準控制損傷深度(如挫傷模型需控制損傷力在0.5-1N);修復階段,可用于夾取神經修復材料(如支架、細胞懸液載體),平穩放置于損傷區域,避免材料移位。

二、關鍵操作場景實踐:保障模型構建精度
脊髓暴露階段:精細分離防損傷:用尖頭細鑷夾取背部皮膚切口邊緣,沿中線逐層分離皮下組織,遇小血管時(如背部皮下毛細血管),用鑷尖輕輕挑起血管,配合止血鉗止血,避免直接夾取血管導致破裂出血;分離肌肉時,沿肌纖維走向用鑷尖撥開肌間隙,而非強行撕扯,減少肌肉損傷引發的術后炎癥反應。
椎板去除階段:平穩夾持防誤觸:用平頭鑷輕輕夾持椎板表面的骨膜,向一側剝離暴露椎板骨質;咬骨鉗去除椎板時,平頭鑷始終保持對椎板邊緣的輕夾狀態,引導咬骨鉗的咬合位置,確保每次去除的骨組織量精準(如每次去除0.5mm寬度椎板),避免咬骨鉗過度深入損傷脊髓;椎板去除后,用平頭鑷蘸取生理鹽水輕輕擦拭脊髓表面,清除骨屑雜質。
損傷與修復階段:精準控制保活性:構建脊髓橫斷模型時,用顯微鑷輕輕夾持脊髓兩側(避開中央管區域),輔助手術刀精準橫斷,確保斷端平整;挫傷模型中,顯微鑷配合損傷裝置,控制損傷探針的插入深度(如大鼠脊髓挫傷深度控制在1-2mm),避免因夾持不穩導致損傷位置偏移;修復時,用顯微鑷夾取修復材料的邊緣(而非中心區域),緩慢放置于損傷處,輕壓10-20秒確保貼合,減少材料活性損失。
三、操作規范:提升安全性與重復性
術前準備:工具滅菌與調試:鑷子需經高溫高壓滅菌(121℃/0.1MPa,30分鐘),避免交叉感染;使用前檢查鑷子頂端是否對齊(錯位誤差≤0.02mm),彈簧力度是否適配(夾持力過大會損傷組織,過小易導致夾持不穩)。
術中操作:輕柔穩定避干擾:操作時保持手腕穩定,避免鑷子頂端抖動;夾取組織時力度適中(以能夾住組織且不導致變形為宜),尤其在接觸脊髓實質時,力度需控制在較低夾持力(如夾取軟脊膜時力度<0.1N);避免鑷子頂端長時間接觸組織,減少熱傳導導致的組織損傷。
ROBOZ鑷子通過型號適配與規范操作,在脊髓損傷模型構建中實現“精準操作-減少損傷-保障模型一致性”的目標,為神經科學研究中標準化模型的建立提供關鍵工具支撐,助力提升實驗結果的可靠性與重復性。